共享模式,本就不是个体的盛宴的集合



最近到外地看到了几款共享单车,又让我想入非非了,在此写一写我的一点思考,和大家共享。既然是共享,那么对于思考的启发的地方大家一起可以受益,对思考不完善的地方大家一起参与建设,这也是我下文里将提到的共享思考:

在当下的历史背景下,很多关于分享的话题越来越浓厚,越来越多的经济现象尝试也在逐渐的接近未来的真相,而这个真相是什么?似乎我们一直在无限的接近中走向了失败,在这一轮一轮的失败中,在共享经济浪潮里的一批一批创业者,在走向无限接近美好,我们向这些人致敬。

在一次一次的创业者的梦想里,背后都是很多金主的鲜血,笔者没有从事过金融行业,无法体会到金主的大格局思路,但是作为一个子水的思考者,笔者一直觉得如果不解决各种意想不到,那么梦想的路上,无数个“创业者”就像人类走向更高文明路上的探险者,而那些金主,就像是赞助探险者干粮和水的乡亲们,整个村子在经历过一批批探险者的失败后,笼罩在了灰蒙蒙的失落里。

这不是最糟糕的。

最糟糕的是,最先心灰意冷的是赞助干粮的乡亲们,这于整个村子来说,将不是一件幸事,而我毕竟也是村子里的一个村民,也深深的明白,村子的繁荣,必也给我带来荣光。基于此,在这里给我们勇敢的探险者们一些祝福和善意的建议,村里的粮食也不多,或者说愿意在赞助干粮的乡亲们不多了,因为无数的探险尝试里,我们看到探险者们辉煌的踏上征程,却鲜见满载而归。



笔者不太理解太深奥的道理,就从简单的生活里感觉,不知道这种情况是不是共享:

走在路上,下雨了,身边匆匆而过打伞的朋友,终于有一个停下脚步,问我你去哪里,我说到前面的村口商店,朋友说,正好我也去,你进我的伞下吧,于是我平安的走到了那个商店。

在无数的这样的善意工作背后,我们都把他们归功于帮助,却未注意到,这是一个1+1=1 的数学悖论。下雨打伞是我和他的共同需求,那么我们似乎真的需要两把伞吗?

笔者生活的村子也许并不是每天都会下雨,当然笔者也未必会每个下雨的路上都遇到朋友,我的故事并不是想讲心灵的鸡汤,也不是鼓励蹭车和蹭伞。

我想在一切美好的行为背后,都有一颗美丽的心,但是在我们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里,我们已经从匮乏走到了温饱,甚至富足了,可我们的习惯仍然还在吃不饱的害怕里。


一切的共享背后的意图下,并没有解决这份恐惧的可怕。淋雨不可怕,可怕的是,路上再也没有人愿意为别人同撑一把伞。原来这份恐惧并不是来自我没有伞,而是我担心回去的路上再也遇不到好心人,在没有人人都想争相帮助别人的回程的路上,我只有自己买一把伞,带着这份惴惴不安和小庆幸在想,终于回去的路上不用淋雨了。

商店老板也高兴的想,这场大雨不知道要下多久,赶紧去订购一千把雨伞,因为村里有一千口人,每个人都会需要一把伞。但”需要“这个词,引起了我的注意。

对,我们在一次一次的市场活动背后,被告诉了太多的需求,而每个需求的背后都是一份供应和满足......等一等,这里面似乎有一点点不对的地方。是哪里?我暂时看不到,于是我提出一个假设:难道下雨了,每个人都是要出门的吗?下雨了,大部分的人会选择不出门的呀,也许商店老板也忘了,他们的商店,在很久以前,是村口供销社。



对不起,我这篇文字关于共享经济的,但是止不住的要想下去,感谢大家耐心的看着,请让我再次反思下,难道安全感的匮乏真的是因为我们的贫穷吗?

似乎好像是,从张三有了第一辆手扶拖拉机后,村里越来越多的手扶拖拉机走到田里,在一次一次的丰收里,我们认为是我们的生产关系改善了。可是我们的村子还是那么大,地还是那些地,以前看到人民币的头像是的拖拉机手,他一个人就可以把村里的土地都耕完了呀。

只是整个公社里只有一台拖拉机,到了农忙的时候,实在分不开那么多土地,而今天,我回到乡下,看到村里的李四,王五,赵六,他们的联合收割机几乎两天就把全村的地都解决了。让我数一数:一、二、三,总共三台联合收割机,于是家家户户的手扶拖拉机都生了锈。

我对辛苦一辈子的老父亲说:要是以前你们有联合收割机多好。是呀,其实我们以前的挨饿,不就是因为生产工具的落后造成的吗?这并不是生产关系出的问题。只是生产力水平落后和生产工具的落后的问题,所以我们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是经济发展的几十年,但是这何尝不是中国制造力高速发展的几十年呢?

物质文明的供应不再匮乏的时候,已经从家家户户吃饱饭的时候就到来了,以至于现在饭店的剩菜剩饭都只能去炼地沟油了。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祖先教育我们要节用爱人,这是朴素的智慧和善良,我们的需求真的是有限度的。

不信?我给你举个例子:小的时候,吃饭的桌子上,妈妈给盛了一碗饭,让吃干净别浪费,吃干净了,奖励你一块糖。为了那块糖,我使劲吃完了。到我长大了,妈给我添饭要再加一碗的时候,我会跟妈说:妈,给糖也实在吃不下。

请注意,此时的我不是因为爱惜粮食,是真的吃饱了而已。

在以前,我跟朋友们聊天的时候,在想,共享经济,如果不能带领我们忽略掉归属权的私有问题,也就很难到达使用权的共享,这是我思考的狭隘,因为这个观点是站在经济角度看,是站在我狭隘的自私的小个体思路,而一个时代的来临,本就不是个体的盛宴的集合,而是太阳来了,我们一起沐浴阳光。



我实在不敢提共享经济模式的背后是自私和无私的矛盾,我想换一个说法会更合适,是我们的不安和信心的不足,所以我假设,如果我们的生活处处有了保障,共享,就不只应该是一种经济学,也应该有社会学。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家们看到了保险业的春天。

而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我想,再有一些时间,我们的社会福利政策也会越来越好。

我没有出过国,不知道国外是什么样子,我只是从小长到大,感觉日子还是一天比一天好的。我想起来我的父辈们,那何尝不是一种全民共享呀,只是因为粮食少罢了,而现在的粮食,衣服,各个行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足够大家共享到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丰硕。

每天的太阳是新生的,也是重复的。在周而复始的循环里日新月异,让大家把口袋里的糖都拿到桌子上一起分,这是幼儿园小朋友们在天天做的练习。可我们的生活,不也就是在从小的过家家里慢慢长大成真了吗?

但是这对我们这些成年人,需要一些耐心,一些信心,在信心充足的条件下,我们也会想明白,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努力并不是为了吃饭,总有一些人想把自己的价值贡献给其他的人。

共享经济的成败,不仅仅是方案的优劣,行业的差异,甚至生产力的水平,这些都可以在不久的未来足够满足我们全部的人,这背后应该缺少了一份动力,这份动力或许就是那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根本。

这个“为”,我不是读作“为了”的“为”,我读作”当成“的意思。如果人人是我,我也是人人的时候,既然”天人合一“的更高智慧我们达不到,那不如先实现一小步,先有朴素的人类整体观吧!比如生态和谐,比如和平,比如自然......

写到八点半,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日子不就是这样一天一天的变好的吗?

阅读 1097      更新 2017-12-16